一提翁同龢的名字,人们就会感受到少年得志、两朝帝师、位极仁臣的显赫。从翁同龢现存一千两百余首诗作来看,他是名副其实的诗人,并且抒发着一腔爱国忠君、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儒家思想。我很早就聆听过当年博士导师吴中杰教授的介绍:常熟翁同龢故居即彩衣堂典雅而雄浑、常能引发后人之抒怀,在江南氏族故居中如同姣姣明月。
今春终于有了机会前往翁同龢故居瞻仰,结伴而行的还有两位老师李理和周海英。心仪已久的翁同龢纪念馆,就隐藏在常熟闹市区的白墙灰瓦的老街区小巷里,巷口矗立着一座石质的状元坊,算是最抢眼的标识。古灵精怪的几只不同花色的猫成了向导和模特,带着游客们穿过一重又一重大大小小的门,跨过或高或低的一个又一个门槛,只见厅堂院落递进交错,其间的楹联、书法、篆刻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古树、花草,甚至连花瓣状小井都别具风致,还有灰色的猫前爪交叉昂首匍匐在屋顶上,宛如翁同龢纪念馆的守护神。
跨进这状元人家高高的门槛,海英老师说感受到江南人低调内敛的文人气质,院落小巧精致,布局细腻,随意中却暗藏着心思和寓意。一角屋檐、一面白墙、一块窗棂,可以让现代人穿越到过去。这是灵秀江南千年文化底蕴的写照,是东方审美情趣的高雅极致。李老师则认为翁同龢书法融合了颜体与汉碑风格,可谓名副其实的书法珍品:“尤其是那一手小楷,严谨、端庄而一丝不苟。”我也注意到了,这是翁同龢晚年传世之作!而我觉得这些诗歌与书法作品,与田园诗意的桃花源可以相互媲美。但在内外交困的危机时代,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翻涌,洋务派自强求富,而翁同龢,作为科举制度下培育出来的典型书生,在危机与变革中,一生所学,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皆为风花雪月,面对坚船利炮百无一用。晚年他的病中诗书写着有心无力的无奈。1904年翁同龢辞世,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为翁同龢式的旧时书生们演奏的一曲最悲凉的挽歌。
翁同龢故居如今是常熟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彩衣堂本名森桂堂,为常熟大族桑瑾建于明代成化、弘治间。后数易其主,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始归翁心存即翁同龢之父所有。彩衣堂今基本保持完整,经整修面貌焕然,1991年辟为翁同龢纪念馆。如今的彩衣堂,不仅是常熟著名的故居园林,而且已经成为各路文创从业者灵感之源。
原标题:《要英:烟花三月彩衣堂》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