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体重管理主题),介绍我省体重管理年活动有关情况和体重管理的相关健康知识。针对全民关注的体重管理话题,中医专家从“治未病”理念出发,提出肥胖核心病机为“脾虚痰湿”,强调通过饮食调理、传统运动及情志养护实现科学减重。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延芹指出,中医将肥胖视为全身性代谢失调,建议结合体质辨证,从“吃、动、养”三方面构建个性化管理方案,预防性阻断肥胖相关疾病风险。
黄延芹介绍,中医对肥胖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以“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点明过食油腻引发肥胖,《医学正传》进一步提出“肥人大概是气虚挟痰”,确立“脾虚痰湿”为主要病机。现代中医泰斗仝小林院士则强调,肥胖治疗应立足中焦,以调脾胃、消膏降浊为根本,形成“辨证论治+体质调理”的整体干预体系。
“中医认为肥胖不仅是形体问题,更是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黄延芹解释,现代人久坐少动、嗜食生冷肥甘,易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蕴,形成腹型肥胖或代谢异常。针对不同体质,中医将肥胖分为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脾肾两虚等证型,主张“一人一方”精准干预。
饮食调理:辨证施膳+药食同源
依据《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原则,黄延芹建议肥胖高危人群注重“体质-食物性味”配伍:
脾虚湿阻者:宜食薏米、茯苓、红豆、冬瓜等健脾利湿之品,推荐山药莲子粥、冬瓜海带汤;
胃热湿阻者:可选马齿苋、莲藕、苦瓜等清热利湿食物,搭配绿豆百合汤、凉拌莴笋;
脾肾两虚者:可食用牛肉、枸杞子、黑芝麻等温补食材,推荐当归黄芪炖牛肉、核桃山药粥。
同时强调“饮食有节”,建议每餐七分饱,避免宵夜及生冷饮食,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运动干预:传统功法顺应天时养阳气
中医推荐“动以养阳”,尤其提倡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改善气血循环。黄延芹建议:
运动时间:清晨5:00-7:00(大肠经当令)或傍晚17:00-19:00(肾经当令),顺应阳气升发与收藏规律;
运动强度:单次40-60分钟,以微汗、呼吸加快但能正常交流为度,避免过度耗气;
功法选择: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可强化脾胃运化,太极拳柔和连贯的动作适合中老年及关节损伤人群。
情志养护:规律作息+情绪疏导防“压力肥”
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肝郁克脾”,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形成“压力肥”。黄延芹建议:
睡眠管理:遵循“子午觉”原则,23:00前入睡以养肝血,午间小憩15-30分钟养心阴,避免熬夜伤脾;
情绪调节:通过冥想、书法、园艺等方式疏解压力,肝郁明显者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或饮用玫瑰花、陈皮代茶饮疏肝理气。
针对超重人群,中医还提供穴位埋线、耳穴压豆、艾灸等特色疗法。黄延芹特别提醒:“中医体重管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非单纯减重,而是通过调整体质、改善代谢,实现‘形与神俱’的健康状态。建议BMI≥24或腰围超标者,结合舌象、脉象等辨证,在正规中医机构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节食或滥用减肥产品。”
目前,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均可提供体质辨识、中药调理、传统功法指导等服务,助力将中医体重管理融入日常健康生活。黄延芹表示,中医“整体观”与“个体化”优势,正成为现代健康体重管理的重要补充,帮助群众从源头筑牢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防线。
记者:苏珊 编辑:吕冰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