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中枢”,其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与之紧密相连的胆道系统却常常被公众忽视。实际上,肝与胆本为一体,功能相互依存:肝脏分泌胆汁,胆道则负责将其运输与储存,二者协同维系着人体消化与排毒的核心功能。然而,一些不良因素,也容易对胆道健康带来威胁。在全国第31个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曹丹接受采访指出:“胆道癌因五年生存率不足5%、治疗难度大,被称为‘小癌王’。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需引起公众高度重视。而早期筛查与科学规范的治疗是提高胆道癌生存率的关键。”
曹丹
警惕不明原因的黄疸、体重骤降,这可能是胆道癌信号!
胆道癌包括壶腹癌、胆囊癌、肝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曹丹主任介绍:“胆道系统由胆囊和胆管组成,负责胆汁的分泌、储存与排泄。一旦胆道出现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将导致胆红素入血,引发皮肤及巩膜黄染(黄疸),这也是胆道癌最典型的症状。以前我们不太重视,总觉得胆道癌是少见病,但其实胆道癌的发病率在中国上升非常多。”数据显示,胆道癌近年全球发病率明显上升,中国发病率为7/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5.28万人。由于胆道癌的生长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患者忽略,从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曹丹主任提醒,“倘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体重突然减轻、腹痛或者腹部包块等,也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做进一步检查。”曹丹主任还强调:“胆道癌的高危因素有很多,例如胆结石患者,如果反复胆囊炎发作会显著增加癌变风险,应尽早切除胆囊,但单纯胆囊切除无法完全规避胆道癌风险,仍需定期随访。”此外,还有乙肝感染、长期酗酒、肥胖及胆道肿瘤家族史等因素也容易增加罹患胆道癌的风险。“我们建议,对于普通老百姓,45岁后应每年进行专项体检,包括腹部彩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胆结石、肝炎病史等,需提前至30岁,并缩短筛查间隔。若彩超发现胆管扩张或占位,需进一步通过CT、核磁共振明确诊断。”曹丹主任谈到。
此外,对于具有胆道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人群,每6个月还应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重点关注血清CA19‑9、CEA、CA125、CA724等指标3。与常规检查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查更加精准、灵敏,可以为胆道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切莫病急乱投医,抓住胆道癌首次治疗黄金窗口
胆道癌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外科手术治疗、系统化疗、放射治疗等。曹丹主任介绍:“确诊了胆道癌,早期还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还需要配合化疗,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对于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比如癌细胞转移或扩散全身的中晚期患者,只能采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等,目前,免疫治疗跟化疗配合联合治疗是国际、国内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案。”
面对晚期的胆道癌,曹丹主任也呼吁患者及家属:“既不能放弃治疗,也不可病急乱投医。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基于规范化指南选择有晚期胆道癌治疗适应症的治疗策略,抓住首次治疗的黄金窗口,提高生存获益。而非盲目尝试无充分证据支持的疗法,以免贻误病情。”曹丹主任,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遵循医嘱定期复查,避免因合并感染或肝功能恶化影响治疗。“早筛早治是关键,即便晚期患者,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仍能提升生活质量。”胆道癌虽凶险,但并非绝境。提高公众认知、强化早期筛查、推动科学规范的诊疗,是扭转“小癌王”高死亡率困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