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做精做优“土特产”写好振兴“大文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6 11:23:34    

碌西数字创新中心助农打开销售之路。受访者供图

直播间里,“覃农巴礼”系列产品琳琅满目。麦思容 摄

阳春三月,走进黄坡镇唐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压榨、分灌、包装花生油。这座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50亩现代化园区,正是吴川做精“土特产”文章、构建全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吴川通过品牌化运营、数字化赋能、三产融合等创新举措,让传统农货变身“网红商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品牌赋能

破解“小散弱”难题

在覃巴镇乡村振兴展销中心,“覃农巴礼”系列产品展柜前客流不断。“过去各村农产品各自为战,现在统一品牌后溢价超20%。”在32届广州博览会上,参展的吴川工作组组员反馈,消费者在购买时,对“覃农巴礼”品牌有着更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使得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加抢手。

2023年,覃巴镇成立了乡村振兴产业链党委,进一步整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联盟党建资源,创新打造镇域公用品牌“覃农巴礼”,整合包括覃巴丝苗米、梧聚黄牛肉酱、福海肉粽、覃巴番薯、覃巴西瓜等在内的17家企业20余种产品,统一用“覃农巴礼”品牌包装对外发售,为本地特色农产品插上品牌的翅膀,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有了‘覃农巴礼’区域公用品牌,让我们有一种找到了依靠的感觉。”覃巴砂糖桔种植户们表示,加入“覃农巴礼”品牌后,他们的销售额有了显著增长,市场定价也更有底气。

今年1月,王村港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举行“湛米乐品”品牌联合推广签约暨湛江和烨海产品加工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湛米乐品”区域品牌正式纳入镇域产业升级体系。自2024年12月推出以来,“湛米乐品”品牌已成交9万多元销售额。

通过建立准入机制和品控标准,吴川市现已形成“市级区域品牌+镇域特色品牌”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市级层面,吴川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做好“江”“海”文章,做大做强“吴川烤鱼”区域公用品牌,以“吴川烤鱼”产业小切口推动农业产业大发展,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品牌化“五化”为抓手,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吴川味道”品牌集群。其中即食海蜇、国美虾滑、国美虾饺、风味烤鱼等6个品牌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吴川火龙果”“吴川黄牛”“吴川橘红”3个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要积极‘走出去’,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2月28日召开的吴川市行业品牌商家产品展播演示交流会上,吴川市副市长陈武荣充分肯定了各企业在品牌打造、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强调要继续打造具有吴川区域优势的品牌。

数智加持

电商孵化助农货“出村进城”

在吴川市王村港镇,一座300平方米的数字化中枢正悄然改变着农产品的流通模式。2024年新成立的碌西数字创新中心,集大数据中心、电商平台、农村合作社、人才驿站和物流仓储于一体,其直播下单现摘农产品24小时直达珠三角的“枝头鲜”模式成效显著,运营半年来,不仅助农销售额突破30万元,更带动碌西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20%。

数创中心的创新实践如投石入水,激荡出产业协同的涟漪效应。近期,米乐经济联合社就依托中心平台与湛江启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嘉德良品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和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湛米乐品”区域品牌,推动海产品、农产品标准化升级。

从乡镇试点到全域布局,吴川的电商版图持续扩展。早在2023年4月,覃巴镇便率先建成吴川市首个镇级电商直播基地,构建“选品—直播—销售—培训”全链条服务体系。2024年开展“电商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结合菠萝、砂糖桔等特色产品进行直播实战演练,累计培养电商人才超千人。

数字化浪潮持续向城市级平台奔涌。今年1月,吴川特色农产品广电直播带货展播厅在市融媒体中心一楼正式揭牌启用,是吴川市首个整合官方媒体资源的专业助农直播平台。展厅集品牌展示、直播带货、供应链服务于一体,已成功为覃巴西瓜、稳村番薯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建立标准化直播流程,是本地特色农产品线上推广销售的重要平台。

作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吴川已建成县级电商中心1个、镇村服务站点15个。直播带货展播厅的落地,标志着吴川市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将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寄递难等问题,推动“土特产”乘数字化快车走向全国。

头雁领航

育强新农人队伍

“畀大家睇睇我哋嘅源头工厂,600平方米冷库,原料到成品全程可溯源。”在抖音直播镜头下,“李宝记”创始人李彪正用吴川方言直播展示食品加工链。去年12月,其作为吴川市代表在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乡村直播大赛中跻身十强,是吴川市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标杆样本。

这位退役军人出身的新农人,8年前携10万元返乡创业,将祖传腌制技艺升级为产业化模式,成立拥有5条生产线的“李宝记”食品企业,开发糖醋蒜头、蟛蜞汁等近200种农特产品,整合本地农业资源实现增值。为破解农产品加工季节性难题,李彪创新“多品类生产线+集约化运营”模式,建成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带动500余人就业,辐射300多个代理网点,带领“李宝记”建成粤西退役军人生产基地、湛江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同样以军人本色投身乡村振兴的,还有荣获“广东最美兵支书”称号的蔡景炎。怀揣振兴桑梓的热忱,他率领党支部创新实施“土地集约+品牌运营”发展模式,将袂花江畔零散的600亩农田整合升级为现代化丝苗米种植基地,推动传统小农经济向标准化生产转型。通过统一品种、统防统治、统一加工,打造出米粒细长、饭香浓郁的特色丝苗米品牌——“覃巴丝苗米”,并纳入“覃农巴礼”镇域公共品牌,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的跨越式发展。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蔡景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他组织村民种植番薯、玉米、花生等高附加值作物,并通过生产优质花生油等方式促进特色农产品延链增效。短短三年间,覃巴镇新村集体经济增幅达50%,走出一条产业筑基、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他的带领下,覃巴镇新村2023年创建湛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11月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2024年4月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做优“土特产”文章离不开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队伍。近年来,吴川市深化农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技能指导、实战观摩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科技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电商带货达人等“新农人”,以人才培养驱动“土特产”向新向强。

去年12月,吴川市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在华南农业大学开班,10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2024年内,共举办15场城乡青年创业培训班,举办“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保育师、农业经理人考证培训班3场次。

截至目前,吴川市创业青年联谊会会员发展至132人,城乡创业青年示范基地达58个,其中湛江市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示范基地1个。

今年1月,吴川市各界新农人牵头成立了吴川首个新农联筹委会,拟成立吴川市新的农业农村人士联合会,为全市新农人抱团发展、共享发展、有序发展提供新的交流合作平台。

接下来,吴川将继续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发展,让农村优秀电商成为产品代言的“网红”,将“土特产”打造成家乡产业振兴的“知名品牌”和“亮丽名片”,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南方日报记者 麦思容

通讯员 梁城 宁舒华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