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彤
茶叶,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与沧桑。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也是文化的载体、哲学的隐喻和历史的见证。安化黑茶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历史文明的镜像。
安化黑茶具有独特的魅力。《安化县志》卷三三《时事纪》载:“梅山烟岚万叠,崖谷间生植无几,惟茶甲于诸州县。”安化黑茶的身影就这样活跃在故纸堆中,而今又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有益的饮品价值,成为中华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纪录片《安化黑茶》通过四集的叙事,从政治、自然、工艺、科学四个维度,深入地揭示了黑茶从山间野饮到国家战略物资,又从边疆贸易品变为现代健康符号的历史进程。纪录片的开篇以“经世”为名,通过古籍编辑刘文的视角,追溯安化黑茶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与国运的深刻联系。
刘文是安化人,他从一缕乡愁出发,通过对文献的考证,揭示了安化黑茶的历史纵深。五代十国时期,《茶谱》提到了“渠江薄片”,谓之:“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常被认为有可能是安化黑茶的雏形。自唐以降,以茶易马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交流的纽带。及至宋代,安化设县,环境皆山,地土肥沃,遂有安化黑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之说。有明一代,中央政府将茶分为官茶、商茶和贡茶三类,朱元璋将茶视为“战略物资”,在位期间推动茶马贸易制度化,奠定了黑茶的战略地位。清代安茶日兴,安化黑茶成为陕甘官茶的主要来源,随着晋商开辟东、西两线茶路,黑茶贸易扩展到了蒙古和俄国。晚清的西北危机中,左宗棠通过茶务改革,实施以票代引,增设南柜,实现了黑茶的复兴,不仅助力国家统一,也延续了黑茶的国运使命。
从唐代的茶马互市,到明清的国家战略,再到近代左宗棠经略边疆,安化黑茶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黑茶曾经近乎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健康刚需。《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揭示了黑茶对牧民生活的影响。其次,黑茶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历史时期,茶马贸易不仅带来经济交换,更是中原王朝稳定边疆的手段。再次,黑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安化黑茶承载着湘人的家国情怀。纪录片中,左宗棠携黑茶西征的历史,安化百姓以茶为生的朴素记录,都体现了安化黑茶与土地、人民之间深厚而不可割舍的血脉联系。最后,安化黑茶是哲学的隐喻,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历史时期,晋商通过万里茶道将黑茶运往恰克图和莫斯科,甚至欧洲宫廷,茶马古道的马蹄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永恒追问。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纪录片的最后,当镜头掠过安化茶山的晨曦,一句“黑茶正等着我们走进那片蕴藏了无限生命力的土地,与它再一次惊艳重逢”,仿佛是对所有文明探索者的召唤——唯有深入历史的褶皱,才能真正读懂一片茶叶里的山河壮阔,读懂安化山中一片茶叶书写的家国史诗。行至此处,刘文终于完成了他对故乡文化的重新认知。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战乱与复兴,始终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在安化黑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映射——黑茶的渥堆发酵,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茶叶在湿热环境中缓慢转化,粗涩逐渐褪去,醇厚悄然滋生。这一过程,恰如中华文明在苦难中的自我淬炼,也是安化黑茶与中华文明的同构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