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西堡镇“镇村企”三方共舞的经典场景,政府“穿针引线”,村集体以土地为“聘礼”,企业携资本技术“落户联姻”。通过“企业+村集体+村民”的方式,使土地资源转化为股权资产,闲置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这片土地上的“三赢方程式”已然写就——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腰包鼓起、企业盈利攀升的良性循环。
村企联营让土地“活”起来
下洼子村,曾是河西堡镇集体经济薄弱的典型村庄。村内19500平方米的集体土地长期闲置,既无产业支撑,也难以转化为村民收益。2023年,河西堡镇抢抓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机遇,引入甘肃成丰建设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土地折资入股、企业出资、收益分红”的联营模式,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根据协议,下洼子村以土地作价入股,甘肃成丰建设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线项目,涵盖4条生产线、16453.97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甘肃省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钢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年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而对于下洼子村而言,土地入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5万元分红,同时项目用工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下洼子村村民刘克俭便是受益者之一。他在项目工地上从事燃气管道焊接工作,每天收入550元,月薪按时发放。“离家近,工资高,还能学技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刘克俭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目前,项目已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真正实现了“土地生金,家门口就业”。
镇企协同让产业“链”起来
走进甘肃成丰项目施工现场,金属切割的嘶鸣与塔吊转动的嗡响交织成一片,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有序地忙碌着。
“这是龙门埋弧焊,这个机器可以省人工,焊接质量好,效率也高,这是我们河西堡唯一的一台。”甘肃成丰项目工人任春雨介绍说,他指向不远处火花四溅的作业区,龙门式自动埋弧焊机正在自动埋弧焊接H型钢。
甘肃成丰项目的落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公司总经理陈亚鹏介绍道:“新建的装配式建筑生产线将与现有钢结构业务形成互补,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安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可达2万吨,产品将辐射西北地区,甚至走向全国。”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河西堡镇的“镇企联动”机制。镇政府成立专班全程跟进项目审批,协助企业完成备案、环评、规划许可等前期手续,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权益。
多元路径让全镇富起来
下洼子村的成功并非孤例。在河西堡镇,“镇村企”联合发展模式已衍生出多种实践形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组合拳”。
青山堡村依托科技赋能,实现农业增效。依托龙头企业甘肃心连心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山堡村与种植大户合作建设约56.67公顷的水肥一体化试验田,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通过智能灌溉和精准施肥,亩产达1020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10公斤,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元。
新希望集团与黄家泉村合作发展青贮玉米种植183公顷,定向供应奶牛养殖项目。通过“订单农业+分红”模式,村集体年增收3.5万元,农户分红13.3万元。
上三庄村通过土地托管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200.6公顷耕地,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制种玉米亩产达950公斤,较往年增产80公斤,年增收43万元。
此外,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青山堡村和上三庄村分别建成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72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建成并列式养殖暖棚各10座,种羊投栏后,可年繁育种羊2200余只,养殖肉羊3500余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
河西堡镇的实践表明,“镇村企”联合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通过土地入股、产业联动、资源整合,原本分散的要素被重新激活,形成1+1+1>3的叠加效应。
“目前,全镇24家龙头企业与全镇12个村签订了龙头企业带村合作框架协议,形成龙头企业带村,链主企业带镇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了村集体发展、村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多赢局面。”河西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永学说。
如今,行走在河西堡镇的田间地头,厂房与农田交错,机器轰鸣与庄稼生长声共鸣。这片土地上,“镇村企”三方握指成拳,正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