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育而不当”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矛盾。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被大多数的家长高度重视,也是家庭教育投入最多的方向。但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性价值意义的情感教育则常常被忽视,一些家长甚至以牺牲情感需求来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孩子的学业成绩(分数)和智力水平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素质,但是忽视家庭情感教育,使孩子长期处在“应试”压力下,容易导致情感缺失,即使学业优秀也未必能获得良好的人生发展。
人有认知、动力、调节三大心理系统,情感首先具有重要的动力心理机制。从学业发展看,一个孩子仅仅知道“怎么学”还不够,更需要知道“为什么学、为谁学”,只有懂得为什么学、为谁学的孩子方能产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机制。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情感认知的深入发展,学习动力亦会不断持续增强。
而“为什么学、为谁学”的认知首先源于其内心的情感认知。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报效国家,都源于深刻的情感认知。情感不仅有动力心理机制,还有重要的心理调节机制。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障碍和挫折,一个有着清晰情感认知和深刻情感支撑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受到何种挫折都会因情感信念支撑,屡挫屡奋、愈挫愈勇。可以说情感具有心理动力和心理调节的双重价值意义。
情感教育与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情感与想象力密切相关,丰富的想象力源于丰富的情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联想,有联想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普遍联系。相反,情感麻木将导致思维贫乏、意志薄弱,谈何创新创造?任何创新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需要责任感。没有责任意识,就难有创新创造。更重要的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孩子成年后不仅难以形成创新创造能力,也难以建立向上向善的积极心理机制。
情感对孩子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健康价值意义,因为人的社会适应性是健康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生的发展与其从社会人际中获得的关注和支持密切相关。赢得支持的人越多,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越强。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会产生一种心理助长作用,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发展,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保障作用。而情感冷漠、感情认知缺失的人会表现出对人际的不适应性,很难得到人际群体的关注支持,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甚至将导致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受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包含着重要的情感因素。情绪受情感支配,情感饱满将带来情绪稳定,稳定的情绪和饱满的情感是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而情感荒漠化则是健康的最大杀手。
此外,还要看到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时代,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交往互动,很多已被人机互动取代,部分孩子甚至刻意回避现实世界沉溺于虚拟世界,习惯从虚拟时空环境中寻求心理需求,获得心理满足。当情感联系不断减少、情感认知不断弱化,正常的人际情感联系便难以建立和维系。在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充分认识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忽视无视孩子的情感教育,一味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情感需求发展,可能使孩子趋向情感冷漠甚至精明世故,最终不利于孩子的人生发展,也无益于家庭的发展。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既有益于孩子的人生发展,也事关家庭的未来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