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然而,看似平常的风筝,其风筝线却屡屡化身伤人“凶器”,多起风筝伤人事件在省内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风筝线伤人事件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太原一名男子骑行时,被一根难以察觉的细线缠绕颈部,所幸反应迅速,仅下巴被划伤。事后查看监控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风筝线。大同的一位女士在公园散步时,也被风筝线划伤了手臂,伤口虽不深,但仍让人后怕。而在太原市迎泽桥东南侧的非机动车道上,一名中年男子骑电动车路过时,空中一根“锋利”的风筝线突然划进他的鼻子下方,瞬间鲜血直流,经检查,鼻软骨被划伤拉开,缝了10多针。这些发生在山西各地的案例,足以证明风筝线伤人问题亟待重视。
纤细风筝线,为何成“致命凶器”?
看似纤细柔软的风筝线,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如今市面上的风筝线材质多样,常见的有腈纶、丙纶等,部分专业风筝线更是采用凯夫拉、特多伦等高强度材料,这些线不仅坚韧不易断,甚至能承受上百公斤的拉力。当风筝在空中飞舞,风筝线绷紧时,就如同隐藏在空气中的“利刃”。一旦人体在高速运动状态下与之接触,比如骑车、跑步时,风筝线产生的压强足以轻易划破皮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多数风筝线颜色浅淡,在日光下近乎隐形,让行人、车辆很难及时察觉危险。
多方协同,共筑风筝安全防线
面对频发的风筝伤人事件,如何才能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放风筝者必须增强安全意识。选择空旷、人少、远离道路和建筑物的场地,如郊外空旷的草地、专门的放风筝广场等,切不可在机场净空保护区、重点禁放区域、马路边、小区内等人员密集场所放飞风筝;使用有明显颜色的风筝线,或者在线上系上彩色飘带、铃铛等标志物,提醒他人注意;风力大于三级时,尽量不要放风筝,因为大风天气下风筝更难控制,风筝线也会绷得更紧,危险系数大增;放风筝时要时刻留意周围环境,收放风筝时更要谨慎小心,一旦风筝线缠到物体上,不要强行拉扯,应及时切断风筝线,避免风筝线伤人。
行人与车辆在经过有人放风筝的区域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行人不要奔跑,注意观察周围,及时发现风筝线;骑车人务必放慢车速,条件允许时最好下车推行,避免高速行驶时与风筝线发生碰撞。如果发现风筝线离自己越来越近,应迅速向反方向躲开,同时注意避免颈部、面部和手指接触风筝线,防止被缠绕割伤。
放风筝本是一项惬意的休闲活动,切勿让风筝线成“伤人线”!只有每个人都将安全意识牢记心中,共同遵守安全规则,才能让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时,不成为伤人的“凶器”,让我们在享受春日乐趣的同时,也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来源:科普中国、880山西交通广播、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