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办。今年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约1000人参加开幕式。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参加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会议期间,薛其坤院士接受大众新闻记者的采访。
“在过去的1/4世纪,我们见证了从CPU到GPU。”薛其坤谈到,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挑战我们人类的最高智慧,研发难度要高于人类的首次登月,是一个国家最强科技实力的象征之一。
薛其坤对大众新闻记者表示,大众印象里的量子科技,主要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目前这两项技术仍在发展,实现应用的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他在之前的主题报告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薛其坤指出,利用超导逻辑器件对于量子计算来说很有前途,但距离实际应用,还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从科学发现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再到推动工业发展,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技术水平越高,越具有颠覆性意义,它从科学发现到最后的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他进一步解释,一般比较低端的技术,可能用几年的时间就能攻关完成,而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如同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达到进行任何逻辑运算的这种通用计算机的实现,其实现在还需要很长时间。
薛其坤强调,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在基础、应用、经济和工业领域创新,在科学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也需加大投入。不过,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回顾历史,近300年里也仅有三次工业革命,主流的、具有革命性的技术革新往往需要近百年时间。
对于青年人从事科研工作,薛其坤勉励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我们又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包括人工智能,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给年轻人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大力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不管基础研究也好,技术开发也好,或者基于这些技术的新的产业的发展,抓住这个机会,拥抱这个新的技术革命。”
薛其坤表示,量子科技研究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离不开各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鼎力合作,呼吁促进各国量子科技从业者之间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刘玉凡 张锡坤 北京报道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