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油菜花开满地金,“响水涧”里春正放。
《新闻联播》视频《二十四节气·春分》采用响水涧油菜花海画面
每年惊蛰一过,位于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峨桥镇的响水涧村万亩油菜花便迎来绽放期。金黄的油菜花海,与远山近水、村舍田野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江南水彩画,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响水涧景色
今年3月以来,响水涧油菜花海便数度荣登央视等众多央媒、省媒等平台,声名大噪。
在这片诗意田园中,一家大梨树下的乡村咖啡屋“意外”走红——
“这里的春天,是梵高打翻的调色盘”;
“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铺到天边,随手一拍就是朋友圈C位大片”;
“与三五好友,手捧一杯咖啡,面朝花海,共享浮生半日闲”;
……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一些网友发布或静坐品咖,或举镜自拍,将“树下咖啡”推上热搜,进一步提升响水涧乡村美景的吸引力。这使得这家由闲置农舍改造而成的乡村咖啡屋,迅速变身网红打卡点。
“3月12日开业,没想到一下就火了,单日最高销售量近700杯。不少游客来后又多次带亲戚、朋友来,甚至还有来自南京、厦门的游客慕名而来。”咖啡屋主理人殷芹笑言“受宠若惊”。
树下咖啡
仅靠自然风光,乡村多是“一次性”打卡地,而响水涧“村咖”的走红,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只有用好乡村自然禀赋的业态,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人,让更多“过客”成为“常客”。
这个乡村咖啡屋,不仅是一个小店面,也是一个新业态,实现“乡村场景+都市消费”的混搭;当游客在树下、田边品咖啡时,消费的不仅是饮品,更是融入了“诗和远方”。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家“村咖”的走红,是“意外之喜”,更是顺势而为的“自然而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发展乡村文旅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更多能用好乡村自然禀赋的业态创新。
龙眼湖养心谷
三山经开区深谙“流量即机遇”“大流量需业态支撑”的道理,近年来持续打造“油彩峨桥”生态文化旅游节,通过直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村民“种花护花更爱花”,呵护花经济不断旺盛;通过以游客为中心的项目规划建设,既美化了场景和方便了游客,更增强了他们从赏花到美食到住宿,再到感受当地特色经济文化的体验;通过引入文旅融合新理念,找到更多符合游人尤其年轻人“胃口”的消费观赏景点和打卡点。以花为媒,响水涧所在的峨桥镇正积极打造更多消费场景,推动业态从单一观光到全时全季的体验升级:
——空间拓展: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打造龟山美丽乡村、泊口河路亚基地等打卡点,形成“花海+山水+村落”的全域旅游格局;
——产业联动:推出美食市集、吃农家大席、果蔬采摘等项目,积极引入投资,开发露营地,谋划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等新项目,让游客“带得走记忆,留得下消费”;
——塑造品牌:通过年复一年的文化节庆塑造“油彩峨桥”IP,逐步形成“春季赏花、夏季垂钓、秋季采摘、冬季民俗”的四季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非来不可”的理由。
业态的丰富和升级,正形成持续吸引力,带来更大的乡村文旅“流量”,并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更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创业等不同方式实现增收,对乡村文旅的认识提升了,从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建设者:
70岁的大爷重拾竹编手艺制作咖啡杯垫,返乡青年开设摄影工作室,一些村民参与“非遗”网红马灯表演,有的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有村民感慨:“以前只觉得种油菜是生计,现在油菜花田成了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政府搭台,业态共建,游客尽兴,村民获益。这种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乡村旅游模式,必将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大新活力。
(文/赵倩 图/三山经开区宣传部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