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常态化延时、错时开放策略,开辟24小时服务阵地……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紧跟群众需求,不断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以新的服务时空与群众文化生活“对表”。与此同时,记者采访发现,运营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导致一些观众的体验感降低,呼吁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近年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处都是人声鼎沸。只是对于工作、学习等人群而言,白天无法前往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又显得很是遗憾。而今公共文化机构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就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仅如此,公共文化场所延时开放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文化消费,同时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可谓一举多得。
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探索推出系列错时、延时服务举措,服务成效也逐渐显现。比如,一些文化场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暑期推出“暑期社会实践营”“小小馆员”等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当前,不少场馆也已经形成了延时开放的时间表,打开了为民服务的新大门。
事物都有两面性,延时开放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机构延时服务,不可避免会增加运营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能源与维护成本等等。同时,延时开放还会导致更多的水电消耗,照明、温湿度调控、多媒体设备等的运维成本也将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可以出台补贴和激励机制,强化夜间服务团队建设,将好事办好。也不仅仅是运营成本增加问题,诸如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下降等,都可以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总体而言,公共文化机构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值得肯定,也是惠民之举。好措施要有好结果,可以尝试将延时服务阶段的内容供给优化作为新目标,与当地夜经济形成有益互动。将其落到实处,将会让公共文化机构的延时开放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当然,对于公共文化机构而言,也应加强对到馆群众的行动轨迹研究,按需、科学延时,避免跟风、造势等动机,在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多措并举之下,以新的服务时空与群众文化生活“对表”,群众生活将越来越美好。(杨飞)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