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与中信集团协同深化 中信金融资产创六年来最好业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6:23:00    

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日前,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召开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在加入中信集团3年后,中信金融资产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27.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实现归母净利润96.18亿元,达到上年同期的5.4倍,多项盈利指标为6年来最好水平。

回顾三年前的此时,中信集团刚拿下中信金融资产第一大股东席位,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信股份副总经理、中信信托董事长刘正均临危受命,赴任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一职,新一届管理层陆续到位。中信金融资产亟待从此前的重创中恢复过来,重整旗鼓迈向一个“新纪元”。

“回想过去,中信金融资产这三年来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管理团队于无路处开辟新路、于不可能中实现新可能的坎坷过程。”刘正均在会上谈到,中信集团刚入主时,这家AMC(资产管理公司)正处于经营业绩大幅下滑、主业转型亟待破局、不良资产亟待出清、队伍亟待强本固基的困境中。通过三年的共同努力,中信金融资产全面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也开辟出一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主业转型加速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信金融资产资产总额9843.29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162.25亿元,其中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资产占比86.7%;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达到906.71亿元,较上年增长35.4%。

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中信金融资产持续推进改革,大力推动主业回归转型。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完成对金租公司60%股权出售,业务架构进一步精简为‘不良资产经营’与‘资产管理和投资’两大核心部分。目前,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已成为中信金融资产业绩增长的主引擎。”

从收购端来看,截至2024年年末,中信金融资产收购处置类资产余额1800亿元,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活力区的收购处置类新增收购成本63.8%,金融类不良债权收购成本占比提升至77.1%,锚定高折价、高流动性资产;从处置端来看,2024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包320亿元。其中,市场化债转股及特殊机遇投资业务收入激增103.7%。

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也延续稳健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年末,资产规模同比提升6.3%。

“业务协同效应的释放及特殊机遇投资领域的持续布局,为中长期发展储备了增量空间。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强化了主业的竞争优势,更通过资源聚焦为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确定性。”上述负责人对记者提到。

三年累计压降风险敞口超过3000亿元

进一步梳理,上述业绩表现的向好,是在中信金融资产继续执行审慎的财务原则下实现的。可以看到,中信金融资产继续计提信用减值损失,拨备覆盖率达226%,资产质量防线仍在加固。

实际上,这三年来,中信金融资产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持续保持审慎经营理念。自新的领导班子“接手”以来,为了突破困境重回发展轨道,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其中排在第一的便是抓整改、严规矩,重塑政治生态。通过针对性、持续性地整改推进和专项排查、全面复盘,深化风险管理体系,严控资产质量,杜绝“穿新鞋,走老路”。

“彼时正逢巡视整改,以此为契机,公司整改工作将巡视和审计指出的问题、监管提出的意见全部纳入,并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举措。同时,为了吸取过去盲目扩张、激进发展的教训,对抵押物、利息罚息、违约金减免、资产包业务、投后管理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专项排查,对过去造成损失的项目全面复盘,找出原因并纳入制度建设,嵌入管理流程。”刘正均提到。

与此同时,中信金融资产还推动了“摸家底,化风险”。其中,2022年中信金融资产进行了全面的风险大排查,对摸清的风险项目制定“一户一策”的化险计划。三年来,累计压降风险敞口超过3000亿元,其中仅现金清收近800亿元。同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控新增风险。刘正均提到:“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累计新增投放3726亿元,目前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在此之外,中信金融资产“定战略,明方向”,提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编制了“135计划”(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同时,“促协同,强主业”,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集团协同化解风险的模式,2022年以来累计化解风险820亿元。此外,“推改革,选人才”,优化决策机制,实施机构改革,将总部23个部门精简至21个,前台5个部门增加到8个,总部人员精简23%,非金融子公司由10家整合为6家,附属机构相对高峰时清理867家。同时,优化选人用人机制,组织全员摸底制定规划,一批80后干部进入管理班子,并且五年来首次打开市场化招聘,完善考核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拉开薪酬差距。

聚合“中信系”势能

事实上,原华融公司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后,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综合优势,深化业务协同、品牌协同、人才协同,除了经营业绩的提升外,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上述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提到:“依托中信集团‘融融协同’和‘产融协同’优势,中信金融资产构建出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拓宽了业务渠道。其中,中信金融资产2024年落地协同项目116个,项目规模1157亿元。项目个数是2022年的近3倍、项目规模是2022年的近2倍。”

在产融协同领域,中信金融资产联合中信银行、中信建设等机构,打造出“中信特色产融协同纾困化险”模式。例如,在化解区域风险中,牵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纾困资金注入、代管代建运营等协同机制,实现项目销售超60亿元,成为全国城市更新标杆;针对“保交房”民生需求,创新推出株洲华晨共益债投资项目,助力地方政府稳定民生、化解风险。在融融协同方面,以“股权盘活+债权融资+产业赋能”模式,成功运作中国绿发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盘活低效文旅资产,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复苏。

更为市场熟悉的是融创董家渡纾困项目。该项目集合了中信金融资产、中信信托、中信咨询、中信泰富地产、中信金资实业等多方力量,打造了协同纾困化险样板,深度服务“好房子”建设。该项目实现“三开三罄”,总成交金额达215亿元。

人才方面,中信金融资产深度融入中信集团战略,其中不乏人才跨机构流动与复合型团队共建。上述负责人提到,自2022年划归中信集团管理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引入数名来自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的高管,形成“中信系”人才矩阵。此外,中信多家金融机构也向中信金融资产分支机构输送多名负责人,形成“总部—区域”联动的人才网络。人才流动不仅打破机构壁垒,更以“实战经验+跨领域视野”激活团队创造力。

站在中信集团的角度,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深化落地,中信金融资产有望进一步巩固在不良资产经营、风险化解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中信集团深度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一份力量。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