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雪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在政策前瞻性、治理精准性、民生导向性上持续发力,靠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尽最大努力、争最好结果,既考验政府精准研判、前瞻施策的治理智慧,更凸显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的民生担当。
靠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各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顾名思义就是飘忽不定、难以预测,如果治国理政围绕着各种不确定性去转,就会陷入被动。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对冲各种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地缘政治紧张因素依然较多,影响全球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加剧国际市场波动风险。
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
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既要正视困难问题,更要坚定发展信心,各项政策出台实施要适度靠前,力争早实施早见效,为自身发展留足提前量和缓冲空间。
必须看到,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有长远规划、科学调控、上下协同的有效治理机制,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在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源于制度优势的稳定性、政策供给的连贯性、市场预期的可预见性。
“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就是要以主动作为抢占发展先机,通过强化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将制度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将自身发展的确定性转化为对冲各种不确定性的“压舱石”“护城河”。这样当一些不确定因素演变为确定的不利因素时,应对的能力会更强、底气会更足、冲击会更小,在大变局之中也将更有优势。
精准研判、前瞻施策考验治理智慧
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这不仅是对政策时效性的更高要求,更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政策滞后就可能放大经济波动,而提前干预则可将潜在风险消弭于萌芽阶段。通过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能够压缩风险发酵的时间窗口,形成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为经济稳增长、社会稳预期注入强心剂。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政府治理能力直接决定施政的效能。只有常观大势、常思大局,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才能做到觉察在先、发现在早。“能早则早、宁早勿晚”,要求政策出台不能观望犹疑、举棋不定,必须抢抓时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看准了”就是要求政府深刻洞察经济形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透彻分析问题根源,确保政策制定能够对症下药。“一次性给足”,就是政策推出要避免“挤牙膏”,施政者要有胆识有魄力,有审时度势的勇气和决断,决策既要速度快,还要落点准、质量高。
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
从提供育儿补贴到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从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再到逐步探索免费学前教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社会高度关注各种民生利好消息,政府部门的民生关怀诚意满满。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味”浓厚,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更加凸显。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其本质在于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民生为导向的宏观政策能够有效对冲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通过保就业、稳物价、惠民生等增强社会韧性,为改革发展奠定民生基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宏观政策突出民生导向,政策早日落地实施,能让群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政府的政策诚意,增强政策获得感。“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要求增强施政的预见性、紧迫性、精准性,以“政策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强化政策“组合拳”,稳增长与惠民生深度耦合,以“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GL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