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李郁
在福建宁德福安市白云山的北麓,社口镇西部,一条小山溪冲出狭道,注入长溪的支源——西溪。小山溪畔,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平平坦坦的溪坂上,民居、茶行、炮楼、廊桥、祠堂鳞次栉比;高高低低的丘陵间,松苍杉翠、茶园起伏。这里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坦洋村。
一味红茶走出小小村庄,经过万里风涛蜚声海内外,其中蕴藏着哪些奥秘?
春有约,茶不误。2025年3月25日至3月28日,在桃花盛开、春茶飘香的清明节之前,「中国国家地理·寻美中华」团队,奔赴福安。访古村、品民居,采春茶、看桃花,探壶穴,赏畲乡,跨越山海,跃入人海,发现福安这座低调又宜居的宝藏城市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寻美中华」团队走进坦洋
坦洋工夫茶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我们必须从福安的自然地理讲起。
位于山海廊道的「中国茶叶之乡」
福安,位于「闽头浙尾、山海澳区」之称的宁德市地理中心。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临海;长溪纵贯南北,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山海廊道」。
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坦洋村
起伏的丘陵间,分布着大片的红壤和黄壤带。这两类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略偏酸性;加之福安温和多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的气候,为名茶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考古发现证实,福安市至迟在隋朝就开始饮茶,迄今已有1400年以上的历史。
福安的茶树品种极其丰富,堪称茶树的「品种王国」;这里还是中国茶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涉茶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中国茶科教育和茶叶科研力量最雄厚的地区之一、中国茶叶企业和茶叶经销商最多的地区之一……
坦洋村采春茶
2019年,福安市甘棠镇厝坪村的茶苗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茶)繁育基地。2023年茶苗繁育面积3300多亩,出圃茶苗8.8亿多株,产值2亿多元,惠及2万多人。经过发展,甘棠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茶苗无性系繁殖基地。
福安,是茶的海洋,当之无愧的「中国茶叶之乡」。
从烘青绿茶到「中国红茶之都」
但是,对于茶产业来说,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坦洋茶叶工贸的兴盛,还与交通物流条件息息相关。
坦洋茶场
没有铁路的时代,水路是大宗商品转运最便捷的通道。纵贯福安市的长溪,干流河长175千米,流域面积5635平方千米,是宁德市第一大河。长溪水系的内河运输十分发达,各主要溪河都可以行船,沿溪各村均设有码头。坦洋村毗邻坦洋溪,山溪东流汇入西溪。旧时,1吨位左右的小溪船可直接进出坦洋码头,再从这里沿长溪干流顺流直下,直抵赛岐码头,过驳出洋。
位于坦洋村口的真武廊桥,桥面阔三开间,进深十五开间,歇山顶,中设神龛,奉祀真武大帝以镇水患。真武桥是连接寿宁县武曲茶区的交通要道。每年茶季,这里还是茶青的交易场所,到处堆满了担子和茶青叶。在真武桥下,便是坦洋村码头。茶叶在此装船,踏上漫漫征程。
坦洋村真武廊桥
坦洋村的陆路交通也很发达。旧时,有四条官道在此交会:东连社口,西接路下、晓阳和寿宁之凤阳、官田,北通寿宁之武曲,南路可直抵县城之韩阳。西路官道被称为「大王冈路」,经寿宁县的官田,与周墩之豪洋、纯池相接,直驱闽北的政和县地。周边县乡茶区的毛青茶主要经由陆路,靠人力肩挑背扛到坦洋,精加工成工夫茶,再运送外洋。
发达通畅的茶路,一端连接着原料产地,另一端通达着广袤的商品市场。坦洋工夫茶出现前很久,坦洋村便是绿茶精加工中心。
坦洋村体验制茶
绿茶制作比较简易,经过杀青、揉捻(搓揉)和干焙三道工序,家家户户都能生产。坦洋胡氏培育出了一种新茶:茶种树矮枝壮,叶茂质嫩,茶味酣醇,而且耐旱抗瘠,被称为「坦洋菜茶」。
坦洋菜茶可以从清明采到白露,据说亩产鲜叶近700斤。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坦洋人便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细制桂香茶,打开了国内外市场。
坦洋村最初以烘青绿茶闻名,为何后来成为「中国红茶之都」?
坦洋村体验制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欧风美雨」纷至沓来。基督教(耶稣教)安立甘宗(圣公会)传入古田,不久又传入宁德、霞浦、福安等地。基督教牧师和传教士,多来自英格兰和爱尔兰,这些人都有喝红茶的偏好。中国武夷山区所产的红茶,越来越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红茶产地不断拓展。
咸丰元年(1851年),建宁茶客到福安九都坦洋采购茶叶,并向坦洋茶人传授了武夷红茶制法。坦洋胡氏万兴隆茶庄自制红茶成功,获利颇丰。第二年,坦洋丰泰隆、祥生记、泰大来等茶庄竞相仿效,「坦洋工夫」的品牌就此诞生。
坦洋茶场体验制茶非遗
以往,福建茶出口,只能走江西陆路,先运到广州,由「粤之十三行逐春收贮,次第出洋,以此诸藩皆缺,茶价常贵。」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江西,切断了陆路。清政府被迫开放福州港的茶叶贸易,并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闽海关。这一下子缩短了坦洋茶的运销距离,给坦洋工夫茶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以下一组现象,可以窥见它的迅猛发展:
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以方便收取茶叶税金。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
坦洋村厘金局
坦洋工夫茶靠着赛岐的港口优势,成为闽红的领军者。据《宁德(闽东)茶业志》记载,光绪七年(1881年),坦洋工夫茶总产量5万箱,产值100万大洋,创下历史纪录。闽海关1894年的年度贸易报告称,板洋(指坦洋)和邵武地区出产的、价格低廉而又有泡头的工夫茶是值得购买的好茶……特别是在伦敦,它们成了印度和锡兰茶叶的劲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福海关成立,此后三都澳成为闽东广大茶区的天然航运中心。借着三都澳开埠,坦洋工夫出海之路越走越畅。据《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912—1921年)记载,经三都澳出口的红茶由1912年的5.06万担发展到1915年的7.24万担,创历史新高。
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
中国茶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鼎盛时期,坦洋街上有万兴隆、丰泰隆、吴元记等36家茶行,分属胡氏、施氏、吴氏、王氏和郭氏等五大家族。迁居坦洋的人络绎不绝,姓氏多达60余个。每当茶季,政和、寿宁、周宁、泰顺等地的茶商,雇人连夜用布袋挑着毛青茶到坦洋来加工。挑夫背上吊着灯笼,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龙。坦洋村满街都是茶客,村子里住不下,就住在山脚搭起临时的寮棚里面。
这时的坦洋,家家户户都异常忙碌。男人忙茶行里的活,女人和小孩则在没日没夜地采茶、择茶。虽然工作辛苦,但收益是相当丰厚的:茶银装在木桶里用船运送,沿长溪溯流而上,直到社口的溪口码头,然后从陆路挑回坦洋。
坦洋采茶
为了便利通兑,弥补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的缺憾,大茶行发行茶银票,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的人工费用,还能利用闲置资金,帮扶茶行运营。
闽东民居,坦洋村的茶痕遗珠
茶业的繁盛、人口的聚集,在坦洋村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市。街市两侧的商号店铺挤挤挨挨,鱼店、布店、杂货店、药店、客栈、油坊、酱油坊、染坊等等一应俱全。今天漫步在坦洋街市,还能依稀见到繁华遗留的痕迹。
坦洋村
在坦洋村口,有一处土炮楼,高四层,以黏土和砾石混合夯筑。第二层以上的墙体设有外小内大的开口,既是采光、通风的窗口,又可作为防御工事的射击口。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匪患频仍。为了确保坦洋平安,茶行老板出面组织人力物力,筑起一道十余华里长的城墙,并在栅门边上修筑起12座炮楼。防守城墙和炮楼的,是一只360余人的武装自卫队。武装自卫队的领导,便是丰泰隆老板、武举人施光凌。
施光凌,咸丰二年(1852年)得中咸丰壬子科武举人,例授武信郎。咸丰十年(1860年)山贼侵犯坦洋,知县朱德沛请施广凌组织团练,打退了山贼的进犯。施光凌成为地方乡贤,创办「丰泰隆」茶庄,积极参与了红茶研制。
坦洋村
位于坦洋下街的「丰泰隆」建筑群,既是施光凌的府邸,也是茶行所在。施府正座厅堂中有一个三百斤的「石锁」,为施光凌练功之物。当年每日晨昏,施公都会平举「石锁」,绕行天井6匝。正座旁有一座三层横楼,是「丰泰隆」茶行的制茶工房。横楼每层11开间,楼内排水设施完善,宽敞明亮,干燥通风,是坦洋村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红茶制作工场。
茶叶工贸带来的滚滚财源,沉淀在了坦洋村的民居建筑中。这些宅院的特点是墙高户实,高墙内设有防护门、弹药库、粮仓、秘密水井,易守难攻,俨然是一座座坚固的堡垒。
位于坦洋上街的王家宅院,系坦洋王氏第一代茶商王正卿所建。该建筑工住两用,楼下为居家住屋,楼上为茶庄工场,共有六座宅院,每一座都是「六扇八廊庑」制式,组成一个群落。精美的门楼、巍峨的风火墙,宅院内天井、回廊、影壁、鱼池,布局恰到好处;屋宇高大、宽敞,装饰精美实用,极具闽东民居特点。
坦洋村
除此之外,胡氏宗祠、天后宫、蒙井等,都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工夫的赓续:传统匠心与时代创新
有一个细节,绝不能被忽略:「坦洋工夫」茶写作「工夫」,而不是「功夫」。「工夫」,既是说红茶的制作颇费时间,也含有工艺繁复,不可轻率的意思。
坦洋工夫红茶为全发酵茶。加工过程中,原料茶鲜嫩叶的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茶黄素等成分。香气物质从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形成坦洋工夫茶独特的色泽与滋味。
坦洋茶场
传统的工夫茶都是手工制作,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拣剔、复火、匀堆等八道工序。前四道工序是先期初制,产品称为「红毛茶」;后四道工序是后期精制,会根据成品工夫茶的市场等级要求,进行定级拼配。
萎凋又称「晒青」,使原料鲜叶蒸发掉水分,增强鲜叶柔性。将采摘的鲜叶均匀铺在篾簟上日晒,并频繁翻转使之萎凋。萎凋后便可揉捻,用手脚揉搓鲜叶,使细胞汁大量流出。发酵则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工序,把揉搓好的茶叶放在日光下,借着天然热力使之发酵。待发酵工序结束后,将茶叶打散,用炭火烘焙,制作成干度大约六成的「红毛茶」。
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旧时茶商将「红毛茶」购入后,会过筛区分出茶叶的粗细,整理外形。筛分后的茶叶,拣去茶梗茶枝,即成净茶。坦洋工夫净茶外形细长匀整,色泽乌黑有光。茶叶经过筛分后,还需以细火补烘一次,名为「复火」。最后一道匀堆工序,是为了调匀茶叶的粗细。用茶箱叠成一个「围墙」,把筛分的各号茶叶逐层堆到「墙」内,堆到一定高度后,撤去「围墙」的一面,用耙向外徐徐梳理,使得各号茶叶混合调匀。经过匀堆工序后,坦洋工夫茶就可以装箱发售了。
坦洋工夫红茶,茶色乌黑亮泽,条形紧实纤细,香气特异,茶汤金黄透亮,回味甘美怡人。2022年,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坦洋茶不断开发新品
坦洋工夫的好品质,源于环境、成于科技。坐落于社口镇的福建省茶科所,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级科研专业科研机构,建有全国最早、特色最强的「茶树品种资源圃」。
目前,福安市共有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3000多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2.2万亩,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作为坦洋工夫发祥地的坦洋村,建起了电商直播间、茶业技术培训中心,龙头茶企正将百年传统红茶和现代工艺相融合,推出坦洋工夫奶茶等新产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回村发展,做足茶叶+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茶科所茶树品种资源圃
闽东山坳中的坦洋工夫茶,在国际上闯出大名气,产生大品牌效应,靠的是抓住全球贸易的机会,在单项产品的竞争中,提供独特价值。
浩瀚的大海,不是福安的屏障阻隔,而是福安通往财富的大门。
如今,福安是「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和「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出口基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新的「坦洋工夫茶」,正在劈开万里波涛,奔向世界各地。
所有的美好,都是「双向奔赴」。「坦洋工夫」走向世界,「寻美中华」走进福安。
坦洋茶园,掐嫩取鲜
在绿意盈盈的茶园里,掐嫩取鲜,感受春茶肆意勃发的生命力;在「中国红茶之都」坦洋村,感受精制红茶的极致工艺与匠心。
去福安,上春山!宁德之心,茶飘万里。
福安值得来,值得再来。
来源:文旅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