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三国志》封神名句,关于修身、成事、哲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08:22:38    


01 修身篇

1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 【出处】《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闻而嘉之。
  • 【释意】真正的仁者是不会因为国家的兴衰而改变节操的;真正的义士也不会因为生死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初心。
  • 【扩展】夏侯令女乃曹爽从弟曹文叔之妻,曹文叔早死,家人劝夏侯令女改嫁,令女用刀割下自己双耳拒绝改嫁。由于曹文叔死后,夏侯令女日常主要是曹爽接济。所以虽然曹爽被诛后,夏侯家要与曹氏断绝婚约,并强行把夏侯令女接回家并让她改嫁;但令女用刀自己割断了鼻子明志。有人劝她:“人生在世,就像尘土栖息在柔弱的草叶上那样,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而且你夫家人已被尽诛,你苦守到底是为谁?”
  • 夏侯令女回答出了这个千古名句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就连司马懿听说她的事迹后,都很佩服。话说司马懿不扎心吗?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 【释意】不要因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更不要因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 【扩展】刘备这封诏书对阿斗可谓谆谆教诲。

3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禅三月下诏曰:"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脩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昭烈皇帝体明叡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
  • 【释意】做好事且日积月累则一定会昌盛;做坏事且日积月累则一定会灭亡。
  • 【扩展】这是后主刘禅命令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诏书,刘禅给了诸葛亮最大的支持。

4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 【出处】《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阜上疏曰:"今吴、蜀未定,军旅在外,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言之若轻,成败甚重。"
  • 【释意】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分析,才能去行动。
  • 【扩展】要学会冷静思考,不被情绪所左右。

5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 【出处】《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斯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
  • 【释意】什么也比不上厚毛皮衣御寒,就像什么也比不上自我修养止息诽谤。
  • 【扩展】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名言。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

6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

  • 【出处】《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於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 【释意】水最平所以歪斜的物体只能凭借它来取直,镜最明亮而丑陋者也不会埋怨镜子。
  • 【扩展】有一句名言和这句相似,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似和习凿齿的这句话矛盾,其实本质意义是一样的。“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要先树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而真正当到了“水至平”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会拿你当做准则。这句话是习凿齿对诸葛亮最大的赞誉。

7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 【出处】《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 【释意】每当有危难的事情发生,先关心的是别人,其次才是自己。
  • 【扩展】谁能想到,这句“先人后己”形容的居然是当初刘备兵围成都后,逾强而走而不得的许靖。

8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 【出处】《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李)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
  • 【释意】沧海因为百川汇流而广阔,君子因为博学多识而心志光大。
  • 【扩展】裴松之在此暗戳戳地吐槽秦宓说:“书传鲁定公无善可称。宓谓之贤者,浅学所未达也。”也很有意思。

9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 【出处】《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拔',夫何衒之有?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萧、张之策,未足为智也。仆得曝背乎陇亩之中,诵颜氏之箪瓢,咏原宪之蓬户,时翱翔於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於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从破马超等,子伯功为多。
  • 【释意】生活安定就是快乐。没有忧愁就是福气。
  • 【扩展】不得不说秦宓真是好文采,庄周之典信手拈来。

10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

  • 【出处】《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曹公常叹曰:"子伯之计,孤不及也。"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耶!"子伯曰:"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授乃白之,遂见诛。
  • 【释意】人活在世上,应当靠自己努力,怎能只看他人呢!
  • 【扩展】娄圭(字子伯)自己可能怎么都想不明白,说了这句话,就被曹操给杀了!

02 学习篇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出处】《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时蔡颖亦在东宫,性好博弈,太子和以为无益,命曜论之。其辞曰:盖闻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 【释意】学习就像一场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
  • 【扩展】这话最早出自《论语·泰伯》,韦曜放在这里应用恰如其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出处】《三国志·魏书·锺繇华歆王朗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
  • 【释意】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 【扩展】这句话虽然是董遇不肯教前来学习之人的托词,但是却很有寓意。以我的心得,经典是要反复阅读的。每读一遍就有新意。


3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 【出处】《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荐宁曰: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是以鸾鷟鸣岐,周道隆兴,四皓为佐,汉帝用康。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絜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於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 【释意】读书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探究到学问的奥秘。
  • 【扩展】《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说子路的学识,虽然已经入门,可是深度还不够,“升堂入室”后来就被用作比喻学识或技能之髙深。阃奥,室内深处,引申为学问、事理精微深奥的境界。

4学猥则倦,倦则意怠。

  • 【出处】《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谓会曰:'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惧汝之意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
  • 【释意】猥有琐碎烦杂之意。所以这句话是说,读书多而杂乱就会失去兴趣,失去兴趣读书的意志就会懈怠。
  • 【扩展】读书,方法很重要。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释意】用功读书有所进益,就会让人另眼相看。
  • 【扩展】看来没时间读书都是借口。

03 报国篇


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 【出处】《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 【释意】为国家大事忧虑而忘记了自己家,为国捐躯以帮助国家渡过危难。
  • 【扩展】曹丕、曹睿父子一直提防,不用曹植,曹植致死都在求为国报效。

2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汉晋春秋》:十一月,上言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释意】竭尽全力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 【扩展】诸葛亮说到做到,真的“死而后已”。


3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

  • 【出处】《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注引《汉纪》:布兵败,驻马青琐门外,谓允曰:"公可以去。"允曰:"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
  • 【释意】我的心愿就是安定国家,如果不能实现,唯有一死而已!
  • 【扩展】王允或许心胸或者政治手段有问题,但是对国家的忠臣确实是真心的!


4苟得其人,虽雠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

  • 【出处】《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足下任此,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荣辱之机,弃忘旧恶,宽和群司,审量五材,为官择人?苟得其人,虽雠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以宁社稷,以济下民,事立功成,则系音於管弦,勒勋於金石,愿君勉之!为国自重,为民自爱。
  • 【释意】如能得到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一定举荐;假如不是人才,即使是亲近的人也不授予重任!
  • 【扩展】钜鹿人张翔奉王命出使交州,想征召许靖,被许靖拒绝。许靖又写信给曹操,并对他治国提出了一些意见,这句话就出现在这封信中。可惜张翔怨恨许靖不为自己所用,把许靖寄给曹操的信全部都扔到了水里。


5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 【出处】《三国志·魏书·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
  • 【释意】良将不会因为怕死怯战而苟且求生,刚烈的志士不会自毁名节而求生。
  • 【扩展】庞德这话说的铿锵有力,不知道投降后被遣返的于禁,在没有被曹丕羞辱而死前,是怎么想的?


04 成事篇


1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 【出处】《三国志·属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零陵先贤传曰: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 【释意】大丈夫生在世间,应当结交四海的英雄人物。
  • 【扩展】不知道张飞听到这话怒了没,反正刘备怒了。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多年后,关羽听说自己与黄忠并列四方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2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 【出处】《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 【释意】家有百亩良田,心不在一亩;有远大志向,心不在归家。
  • 【扩展】有天下大志的人,不计较细小的事情。


3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 【出处】《《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 【释意】成就大事并不难,难的是得到贤才;得到贤人并不难,难的是使用他们;使用他们并不难,更难的是信任他们。
  • 【扩展】古往今来,怎么用人,用贤人,往往是成事的关键。


4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 【出处】《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权又云:"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駮致纯,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则无敌於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於圣人矣。"
  • 【释意】能发挥众人的力量,就会无敌于天下;能利用众人的智慧,就不怕遇到最聪明的对手。
  • 【扩展】人多力量大。


5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闚?
  • 【释意】志在远行千里的人,不中途而停止不前;有天下大志的人,不会去计较细小的事情以免损害大计。
  • 【扩展】“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